翻译:笑意
首发:抛开书本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1981年10月21日,长安街上穿着中山装的人们骑着自行车,小朋友们穿着彩色绒线毛衣在小操场做早操,留短发大波浪的女同志很时髦。法国合成器艺术家Jean Michel Jarre 在北京工体有一场电子乐“晚会”。过两天他还会去上海在演两场。这是中国后 m- z -d 时代,第一次邀请西方音乐人演出。
这个外国人是谁呢?他——
就是巩俐的现任老公。
当时的女朋友还是英国女演员夏洛特兰普琳(《午夜守门人》)。张艺谋还在北影读书…
威尼斯首映当夜酒会,巩俐老公和巩俐同时现身出席。一身红裙的巩俐女皇气质十足,先是贴心和老公耳语,给老公递红酒,言谈之间充满甜情蜜意。
巩俐老公原本就是法国知名音乐家,和娄烨导演讨论起电影也是妙语连珠。
以下是评论《兰心大剧院》翻译全文,字里行间透露着对爱妻主演角色的夸赞。
《兰心大剧院》有着黑白影片的复古质感,同时又有很多现代的因素。它融合了多种类型,爱情、惊悚、动作,并置于特定历史背景下,让我联想到那个年代的很多电影。比如奥逊威尔斯,他会特别近距离地拍摄演员,当时很少人这么拍。《兰心》是一部非常独特的电影,不仅仅作为中国电影,而且在全世界的诸多影片中也独树一帜。
在人物方面,特别是巩俐的角色,层次非常丰富。电影一开始只展现了她作为电影明星的一面,会让观众担心,她是否真的能完成间谍的任务。随着剧情的深入,她的真实身份,作为间谍的一面也逐渐显示出来。她的多重身份,包括明星、情人、间谍,让她在女人的柔软与杀手的坚强间切换,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人物角色的塑造尤为丰满,故事也更复杂立体。
《兰心》的故事很有意思,玩了一个周转于现实与虚构之间的游戏。包括那个年代上海的呈现,也是恍若现实,却又虚幻如戏。我读到一篇美国的评论,对这部电影有非常高的评价,它写道,电影中的图像,所有的视觉概念,都十分特别,每一帧都图像都是一幅画。我觉得这部电影既可以放在电影院放映,也可以在现代博物馆展览。
它完美地诠释了怎样传达出一个时代的感觉。作为一个声音设计师与音乐人,我对枪的声音非常感兴趣。四十年代的日本电影与西方电影中,每支枪听起来都感觉像很大的枪,但事实并不是这样。我在这部电影中听到了更真实的枪声,这一层面更接近现实而非虚构。电影中的各个层面,包括角色、声音,总是在现实与虚构之间摇摆。我特别喜欢最后一幕,镜头中一个吓得哆嗦的男子,很明显人物是处于现实中。
然后镜头中一支枪坠地,暗示角色的死亡,镜头随即平移到欢快演奏的音乐家上,仿佛从现实又回到了戏中,又仿佛只是生活中的一段历程。你不清楚音乐家是戏剧的一部分,还是那次行动的戏剧式解读。这部电影用数码器材呈现出了一部老电影的感觉。它的色调不仅仅是黑与白,而是不同层次的灰。《兰心》所要表达的主题也是介于黑与白之间的灰色地带——当时的上海,珍珠港事件。
同盟军与中国当时的利益是一致的,即让美国也参战共同抵抗法西斯。故事中,一个错误的情报,导致珍珠港事件成功发生,美国卷入战争,而这一切是同盟军与中国一手策划的。这个历史时刻成为一个时代的转折点,是二战的转折点,也是上海的转折点。
这个事件之后,上海不再是过去的上海。兼具商业性与艺术性的《兰心》,也将成为娄烨电影生涯中的一部重要的影片。Brav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