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片,别看,快逃(6.0)

麻花影视Aaron影视资讯人气:731时间:2024-07-12 01:02:13

写在前面

疯了,真的疯了。

看完这片子我脑子里一直就在循环这个感叹句,这部电影里的一切都在告诉我,导演疯了,编剧疯了,演员也全演疯了,中国电影2021年了还在用这样的电影给观众看,中国电影也是差不多一起疯了。

整整2个小时,电影里没有人知道自己在干嘛,也没有人知道自己要干嘛,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进来看这干嘛。

《二哥来了怎么办》

说起来真的很荒诞,看完电影和小哥语音,聊要怎么写,他问我这片子到底讲了个什么故事,我下意识居然回答不上来。

真的不是我没仔细看,而是这电影好像并没有想把这个答案告诉观众。

我以为它想讲哥哥妹妹之间的感情,讲着讲着又开始安排哥哥的爱情戏,讲不下去了,又解释起二哥的情感世界。

不久,父母回来,各自原生爸妈又出现,两对父母最后竟然住在一起。想一出是一出,哪边都不着调,让我根本不知道它到底想讲什么东西。

所以整个片子看下来,就像是一个没有主线贯穿的流水账拼贴,最后还要生硬地写上一段总结,来升华一下感情。

他的逻辑完全无迹可寻,故事乱七八糟,乱到让我在如何骂它这件事上,都遇到如何选择先后的逻辑问题。

一场全员降智的过家家

过家家这个词真的太适合这部电影了,以往我们在骂烂片的推文里用到这个词,怎么说也还只是一个修辞手法,去说这部片的敷衍,走形式。

但这部《二哥来了怎么办》是真的在过家家。

拎不出来整个故事的叙事线,只好先从人物来讲讲。毕竟故事人物的浮夸和低幼,已经强大到成为观后最深的印象。

人物本身的低幼化。

片子将哥哥妹妹界定为大学生和高中生。生怕你不知道这个人物背景设定,所以影片一开始就用“这个大一新生”“你这个高中生”的人物对话不断加深你的印象。

然后黑幕拉开,作为一名大学生的哥哥,和高中生妹妹穿着奇装异服在客厅的床垫上蹦跳,嗯。

再比如,你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主创就会安排兄妹俩吵架,俩人吵着吵着还上升到肢体冲突,这我可以理解。但我无法理解的是,肢体冲突就是挥挥手、掐掐脸吗?

以及给哥哥和女神安排一个排排坐游戏又要怎么解释?哥哥还一边流泪忍受着被弹耳朵的疼痛,还一边坚定说着“我爱你”。

除了行为上的低幼,人物的语言设计也十分幼稚。

“猪头”“猪队友”是兄妹俩日常拌嘴的高频使用词汇,全片你都找不到第三个词。

以及二哥在梦游中不幸摔下楼梯后,为了确认他是否摔坏了脑子,妹妹提议第二天见到二哥要问的第一个问题是,“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中国女人是谁”。

「哈?」

《二哥》就这样开创了一种用自以为是的低幼和好笑去塑造人物的方式。

你能感觉到编剧时刻在用这些东西,向我们呈现这种「我觉得很好笑」的笑点。

但对于观众来说,这种自以为是的笑点根本不是塑造,而是彻头彻尾的降智。

主创甚至不满足于这样毁灭人物的方式,还要加入第三方的帮衬,对人物的低幼作进一步的补充说明。

二哥的反衬就是其中一个例子,他的反衬让两个孩子变得更加弱智。

二哥被树立成一个近乎完美的形象,安静斯文,会做饭、会弹琴。而你看妹妹呢,一边吃着二哥做的饭,一边还想着怎么赶他走。

再看哥哥,在乒乓球比赛中输给了二哥,因为输赢都不占好的理由埋怨妹妹为什么叫来这么多围观的人。一个固执不懂事,一个小气好面子。

反衬不够,主创还要用一下正衬。

妈妈的教育方式就是正衬。兄妹俩因为吵架打碎了东西被罚站,妈妈说两人牵牵手并相互说我爱你,达成和解后才能去睡觉。

主创似乎想要用尽一切办法,让我们去质疑两个孩子的真实年龄。

人物本身的低幼也还不够,人物关系的处理方式也得足够低幼才行。

刻画亲情关系,尤其是兄妹之间,大多数影片都会通过日常争吵和疼爱细节去呈现彼此之间那种相互嫌弃又相互离不得的关系。

《二哥》也确实用了,但它差就差在选择了一条最俗套的路子,用最俗套的情节毁灭人物关系。

相互嫌弃只能靠嘴皮子;哥哥替妹妹出头就是对妹妹的保护。

我不说是哥哥替妹妹出头不是一种疼爱。只是《快哥》让我看到了人物情感是如何被俗套情节所消解,用自以为是的浪漫展现了这段看不到任何肢体接触的“打戏”。

这种烂俗情节没有让我们看到人物关系的建立、维持和推进,还让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变得非常模式和单板。

看不到人物身上多层次的情感表达,就无法对影片所想要传递的伦理温情产生共鸣。

毫无逻辑的一盘散沙

低幼、过家家还只是最表面的问题,更深层的原因是整个故事的逻辑缺失。这点在前面也聊到过,没有了逻辑支撑,整个故事就是一盘散沙。

不同的视角承载着不同的叙事主题,频繁的视角切换就会导致主题的散乱。

从妹妹的视角出发,她最初动机就是赶走二哥,继续沿着这个视角走下去,去看两个人是如何从抵触走向接纳的,是重组家庭中孩子如何相处的问题。

二哥想要的是更多的关注和陪伴,从他的视角,片子所关注的就是家长缺席孩子成长的教育问题。

如果影片沿着妹妹视角一路走下去,关注重组家庭中孩子相处的故事,既而落在家庭完整性与爱的落点上,即使是弱化了相处过程中的困难,故事在逻辑上也是说得通的。

但是,影片偏偏就要选择从妹妹视角陡然转到二哥视角。两个不同主题之间又没有给予恰当的过渡和连接,就造成了逻辑上的断裂。

更好笑的是,从妹妹视角转到二哥视角一段时间后,主创好像又突然想起来,影片最初的出发点是妹妹遇见了二哥怎么办,

便只好续上二哥给妹妹写卡片的情节,妹妹因此深受感动而接纳了二哥,强行把视角拉回去。

但这种没有逻辑连接的视角切换,早就模糊了主要视角,造成了失焦,让我们根本无法明确《二哥》想要表达的故事和主题。

没有了逻辑,要想再完成这2个小时的“任务”,就只能靠笑点和煽情来强撑。

这时候,主创那种「我觉得很好笑」的笑点就出来了。

低幼化的语言行为,夸张的表情动作,甚至是“蛤蟆”“肥胖”等俗套的外貌攻击。

强行让你笑后,主创又突发奇想,「是时候让你哭了」,又走上刻意煽情的路子。

这种煽情是在没有任何情感铺垫的前提下,用最直接的语言,最生硬的演讲方式,来完成人物的情感传递。

比如,妈妈见到哥哥用绳子拴住梦游的二哥时,夸奖他是“一个好哥哥”,“既照顾了弟弟,也照顾了妹妹”。语言力度不够,那就眼泪来凑吧,于是妈妈深受感动地说着,哥哥也沉醉其中地听着。

再比如,哥哥和二哥打乒乓球,爸爸规定输了的人要夸奖对方三个优点。二哥输了,就在回程路上写了一段夸赞哥哥的小作文,称哥哥是大树自己是树干,哥哥是羽绒服自己是羽绒服口袋。

结果倒是剧中人物自我感动到不行。

看似很近,实则太远

看似是走家庭亲情路线,选择了生活中离我们最近的人,但《二哥》却用了离我们最远的方式。

脱离了生活的悬浮。

家庭是非常生活化的场景,但影片里却见不到任何生活化的场景细节。

除了球场、公园、海边等为数不多的外景,人物活动几乎都在内置场景(他们的家)里完成。

内置环境里精美但毫无生气的道具陈设,让整个影片看起来更像是在封闭空间中完成的家庭情景剧,又没有情景剧该有的故事性和幽默感。

没有细节也就罢了,还要用无厘头的情节进行填充。

爸爸把钱借给了妻子的前夫,双方矛盾就此爆发,还升级至再度离婚。

三个孩子担忧惊恐地旁观着,然后又像约定好一样一起打开了家里的水龙头,用“水漫金山”的方式缓解了紧张气氛,挽救了自己的家庭。

这种无厘头的情节,只会把人物故事拉得离我们越来越远。

没有逻辑,又失去了生活质感,情感的悬浮就会给影片最为致命的一击——

只有浅层次的感动。

感动是多层次的,浅层的感动只停留在直接的对话传递。而深层的感动,则是通过第三方视角感知对方从未直接表达过的好。

这一点不得不借用第一部作品《快把我哥带走》来解释。

同样是讲家庭亲情,《快哥》一直是从妹妹的视角去讲这个故事,中途通过反转借用第三方视角,让妹妹看到哥哥对她从未言说的疼爱和保护。

我们一直跟着妹妹的视角走,就能和这个人物融为一体感受妹妹的感受,从而看到哥哥的好,这是一种不言明说的深层次感动。

但再看看《二哥》是怎么做的,

哥哥趴在妹妹身旁,用最直白的语言对她说,“我这样做就是为你好”;二哥用同样的小作文方式夸了哥哥,又夸了妹妹,不同的只是夸哥哥用嘴,夸妹妹用字。

《二哥》里的亲情感动就只是停留在浅层次的言语表达和缺乏说服力的自我感动。

家庭情感向的题材其实是很容易打动人的,因为它离我们很近,我们可以看到生活中类似的场景和事情;

家庭中的人物也是最贴近我们的角色,他们离我们也很近,具有很强的移情能力。

这种移情,是因为我们可以在他们身上看到很多“像我们”的特征,产生共鸣。

就比如《快哥》。对于很多有兄弟姐妹的人来说,《快哥》中的哥哥妹妹就有很多“像我们”的特征。

抢东西吃、偷零用钱、使坏式的愚弄,但哥哥又知道妹妹的生活喜好和厌恶,知道妹妹羡慕别人的电动车,便积卡给妹妹换来一辆新的;

妹妹讨厌被哥哥捉弄,但又会惦记哥哥忘带的书包。这种相互厌恶又相互离不开的关系,就是生活中最“像我们”的亲情关系。

但《二哥》里是没有的,我们在角色里看不到“像我们”。

因为作者离人物太远了,

只有作者从外到里地走进角色,才能基于自己的理解给人物创造出更多“像我们”的特征,才能把我们带进去。

但是作者离人物太远了,离生活也太远,把我们和角色之间的距离拉得很开,和人物情感之间的距离拉得更开。

太远了,远到我看得很辛苦,骂得也很痛苦。

配图/《二哥来了怎么办》《快把我哥带走》

音乐/

优秀电影推荐

更多

本站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至jmlliu@outlook.com (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 2024 麻花影视 苏ICP备888888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