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遵从了艺术规律。”
2019年10月18日,4K修复版《开国大典》上映;
李前宽(中)
当被记者问到这部经典电影成功的秘诀时,李前宽导演十分谦虚的说了这样一句话。
只是没想到,这竟然是李前宽导演最后一次出现在公众视线里。
而如今80岁的他离世后,这句“我只是遵从了艺术规律”显得弥足珍贵!
《开国大典》
李前宽的代表作有电影《佩剑将军》《开国大典》《重庆谈判》《决战之后》《七七事变》等,是众多主旋律影片的缔造者;
他与妻子肖桂云联合执导的电影《开国大典》更是荣获第1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第1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荣誉的背后是李前宽等老一辈文艺工作者兢兢业业、严谨细致的创作态度,也值得当今所谓的“大牌”导演们学习。
导演李前宽(左)
在电影《开国大典》中,仅“百万雄师过大江”这场戏李前宽导演就拍了七十多个镜头。
为了拍这场戏,李前宽带着剧组在南京城边上搭了一个江防阵地,并且收集了24条木船,每条船都装上风帆,在没有电脑特效的情况下力求真实还原;
另外,导演李前宽不惜笔力,重点刻画了粟裕在渡江战役中的形象:当粟裕带兵在战火硝烟中冲上来时,观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解放军“摧枯拉朽”的阵势,也正应了毛主席那句“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融合也是李前宽坚持多年的电影观。
《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接近尾声有一幕是毛主席和主要领导人登阶梯上天安门城楼,李前宽认为这场戏不能只满足于讲故事,要有宏大的史观,要有更高的审美要求,要让观众耳目一新,为此李前宽和团队反复琢磨,最后把落脚点放在了摄影上;
《开国大典》
李前宽导演要求摄影师运用逆光进行拍摄,使画面泛出一层炫目的金光;又借助仰拍视角,让一级级台阶显得无限深远,伴随着一支无字的赞歌,从容而恢弘地表现了第一代领导人拾级而上的历史场面,意境豪迈且壮阔……
《开国大典》无疑是一部具有史诗品格的主旋律巨制。
反观同题材的作品《建国大业》和《决胜时刻》,与《开国大典》的差距一目了然。
《决胜时刻》
如果《建国大业》还能称之为“中规中矩”,那么《决胜时刻》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
同样是描绘渡江战役,《决胜时刻》拍得五光十色、震天动地,然而却没有立体的灵魂人物贯穿其中,场面再大再绚丽,也只是一场焰火晚会而已。
唐国强
对领袖的刻画也毫无新意,唐国强饰演的毛主席陪小孩玩、教陈有富“追女友”、叮嘱二桥回家看父母,导演黄建新的目的是为展现主席的亲切与温情,不过却有些“喧宾夺主”,一方面有堆砌时间之嫌,另一方面又暴露出了主创创作力的匮乏。
幸亏,电影《决胜时刻》最后4分钟留给了一段珍贵的历史镜头——一段苏联友人拍摄并经现代技术修复了的开国大典的彩色影像,否则这部电影将毫无出彩之处。
黄建新(中)
说白了,如今的黄建新等所谓大牌导演们普遍怀着急功近利或者精致的既得利益者的心态来创作主旋律作品,没有了大的历史格局,有的仅仅是自鸣得意的小聪明。
何为小聪明?
简单点说就是堆砌“流量明星”,用各种俗套的小伎俩赢得亮眼的票房数据,美其名曰:票房说明一切。
客观的说,当年的电影《开国大典》《大决战》等作品是重大革命题材的艺术巅峰,而李前宽、李俊等导演才是真正的“人民艺术家”。
李前宽拍摄《抗美援朝》
不得不提的是,导演李前宽生前有一大遗憾,他在2000年拍摄完成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抗美援朝》被雪藏,至今为止没有播出迹象。
1996年,中央重大革命历史创作领导小组决定拍摄大型电视剧《抗美援朝》,以纪念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
李前宽、肖桂云夫妇再度出山,以其大手笔大气魄,耗时近五年拍摄完成了这一史诗的电视巨片;
李前宽
整部剧的制作规模堪比当年的《大决战》三部曲,投资3300万,五次大的战役动用了10万人次的部队参演,其中包括亚、欧、美、非等17个国家的演员;
可惜,因为某些部门领导顾及中美关系,把李前宽导演的心血之作无情“雪藏”,这一藏就是20年;
如今李前宽导演仙逝,他再也没有机会看到《抗美援朝》面世了……
文|宋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