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EVA》中种种谜题的抽丝剥茧和各自理解,构成了观看过程中的极大快感与张力。本文从剧情与世界观、角色设定、主题、宗教与哲学、构图与分镜、音乐六个方面,来解读《EVA》之所以成为神作的理由。
不一定是标准答案,但至少,有助于大家得出属于自己的答案。
(注:本文不包含《终》的内容)
剧情与世界观:迷人的“阴谋论式”想象
在经历过被称为“第二次冲击”的大灾难后,全球人口减半,世界在废墟上艰难重建。2015 年,被称作“使徒”的巨大敌人忽然来袭,人类所有常规武器在其名为“AT 力场”的防护壁前毫无作为。
唯一能够与之对抗的,是由“特务机关NERV”秘密开发的“泛用人形决战兵器EVA”。驾驶它们与使徒作战的,是一批14 岁少年少女。而这一切背后,隐藏着一个名为“人类补完计划”的神秘计划……
《EVA》的剧情乍看和日本典型的科幻动画似乎没什么区别,都是少年少女们驾驶人形兵器,与意图毁灭人类的怪物作战、拯救世界的基本模式。实际上,庵野秀明最初想把《EVA》做成“风格阳光的典型巨大机器人动画”。
在最初企划阶段,《EVA》的故事有着非常多《风之谷》和《蓝宝石之谜》的影子(例如EVA 和使徒都是远古的始祖民族制造的生物兵器),这都是庵野自己曾参与创作的动画。
《蓝宝石之谜》
但随着制作的进行和他心境的改变,尤其是TV 版引起巨大反响后,《EVA》渐渐变成了一部晦涩、黑暗、成人化、充满神秘主义和宗教色彩的作品。
《EVA》的故事中充满科学与宗教交织、理性与神秘交融的“阴谋论式”想象,如果提炼宏观故事线中的一个关键词,个人认为是“进化”。
从白之月而生、拥有生命果实(永恒生命)、作为单一生命体的使徒,以及从黑之月而生、拥有智慧果实(科学文明)、作为群体生命体的人类,两者间与其说是简单的敌人关系,不如说是抢夺生存和进化机会的竞争对手。
各式各样的使徒代表了舍弃人类形态的“人类”各种可能的进化方向,而“人类补完计划”,正是将人类这种已经走上绝路的“可悲”生命,以“人工进化”的方式,让其成为完全单一生物体的计划。
舍弃无用的肉体,打开心之壁,抹除自我形体的界限,让所有灵魂合而为一,回归生命的起源状态(如TV 版片尾曲《魂之轮回》所唱的:“回归于我吧,回到出生之前”)。
这一进化的终点从个体意义而言是死亡,从群体意义而言却是某种升华。其向死而生的进化构想,既源自日本文化的深层症结,又暗合了当时日本社会消极的悲观思潮,让《EVA》拥有了远超一般动画作品的独特意义。
角色设定:极具开创性
《EVA》贡献了很多经典角色,他们直到今天还拥有大批粉丝。尤其是绫波丽和明日香两位人气角色,更分别是“三无”(无口无心无表情,无口即沉默寡言)和“傲娇”(表面骄傲蛮横,实则是为掩饰内心脆弱做出的伪装)领域的始祖级角色,对之后的动漫业界产生深远影响。
《EVA》的角色们,包括绫波丽和明日香,都有一个相似之处,那就是他们之间存在“刺猬困境”——即如叔本华所言的,忍不住互相靠近,靠近后却又互相刺伤的无解困局。
唯一可行的方式,就是保持合适的距离,在《EVA》中被具象化为AT 力场。这“绝对恐怖的领域”代表着任何人都不可侵犯的神圣领域,亦是任何人都拥有的心之壁。心之壁的存在确立了自我形体的同时,也隔绝了人类心灵互相靠近的可能。
主题:绝对的作者性和对时代的批判
对于《EVA》的真正主题,庵野秀明说过他“只是把一块块的碎片拿给观众组合,每个人最后完成的结果都是自己心目中的正确答案”。
但他也明言“《EVA》只是把我的人生映射在屏幕上而已”,因为“这个世界上只有自己的人生才是真正的原创”。从这个意义上说,《EVA》是一部彻底连接庵野个人精神世界的作品,并由此展现出了绝对的作者性。
碇真嗣的声优绪方惠美谈到《新世纪福音战士剧场版:Air/ 真心为你》(下简称《真心为你》)最后一幕的配音时曾回忆,庵野对她说:“这里不要以真嗣的感情配音,而是揣测我的感情来配音好吗?”当绪方反问是怎样的感情时,他回答:“人第一次可以亲自掌控自己的瞬间。”
正如通过驾驶EVA 获得存在价值的真嗣,庵野也在通过制作《EVA》获得存在的证据。但正是这样一部自我满足的作品,引发了无数人的共鸣。
随着《EVA》社会影响力的扩大,庵野和粉丝间的关系却日益紧张,当年甚至收到过来自粉丝的死亡威胁,他也予以反击:“粉丝把动画,至少是我做的《EVA》当作逃避现实的避难所,一想起来就十分不爽。我不想这帮人就这样消极下去,所以才修改了原先的剧情。”
于是,庵野把《真心为你》变成对御宅族的批判。片中打破第四面墙、对真实观众的那句喊话:“舒服了吗?”仿佛一记打醒梦中人的直拳。
因为无法正确掌握别人的现实与自己的真实间的鸿沟,只能逃进梦中(二次元),企图在那里获得虚假的幸福,但那只是没有任何人的世界,只是自我麻醉的幻梦“。现实就是梦的终结”,而《EVA》的终结,就是沉浸其中的观者的现实。
这可以看作某种自我厌恶和自我醒觉的体现,因为庵野自己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御宅族。在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社会,因为宫崎勤事件(一名御宅族将四名女童诱拐后杀害的惨案)的恶劣影响,御宅族这一群体普遍遭到社会的孤立和歧视。
在动画中,真嗣选择拒绝补完,回到有“别人”存在的现实,即使会经历伤害、不安与憎恨。庵野似乎同样希望沉迷虚妄的御宅族也能从二次元中走出,回归现实。因为精神世界的自闭式完美与死亡无异,他人的完全丧失就代表了自我存在的消亡。
不过在这一点上,《EVA》展现了暧昧的矛盾性。就结果来说,对御宅族的批判确实揭露了这一群体甚至一个时代的弊病,但同时它的巨大成功,却又极大地助长了御宅族文化的兴盛。《高达》系列的创造者富野由悠季就曾指出《EVA》是“献给躲在资讯世界内、对现实世界没有实感的人的邪典”。
宗教与哲学:解读也化作作品的一部分
在对《EVA》角色命名的诸多解读里,有一种这样的解释:“真嗣”的日语发音同“神儿”,“丽”音同“灵”,“源堂”音同“言动”(言语,也就是“道”)。根据《约翰福音》开篇第一句话“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这个命名意指圣父(碇源堂)、圣子(碇真嗣)和圣灵(绫波丽)“三位一体”的基督教基本教义。
这很可能只是关于《EVA》的又一个过度解读,但《EVA》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是毋庸置疑的。动画中那些来自基督及犹太教的宗教术语,虽有故弄玄虚之嫌,但确实迷人。
同样故弄玄虚的,还有大量被引用的哲学和心理学概念。事实上,庵野曾坦言对基督教和心理学完全不懂,大量引用只是为了“让动画有个氛围而已”。但其天才之处就在于,在完全不懂的情况下,本能地采用了最合适的方式,将这些晦涩理念与动画的表达完美结合。
正如罗兰·巴特所言的“作者已死”,对《EVA》的各种解读、考据与哲学思考,即使庵野本无此意,也已经变成了作品的一部分,共同成就了《EVA》的经典。
构图与分镜:震撼的视觉冲击
众所周知,庵野是特摄迷,《奥特曼》和《假面骑士》等一系列特摄片对他的风格影响巨大,他也分别为《新·假面骑士》和《新·奥特曼》担纲导演和编剧。在《EVA》中,大量特意突出EVA 和使徒庞大体量的构图,两者在第3 新东京市高楼间的战斗,还有充满压迫感的暴走场景,都受到了特摄片的影响。
在分镜设计上,庵野和今敏有某种异曲同工之妙,都非常强调动画特性。庵野曾明确反对大友克洋、押井守和宫崎骏等将动画做得更像电影的行为(即更多长镜头、更多镜头内调度等),认为把动画做得像实拍电影是过时的。
他强调“节拍”,即画面要通过与音乐的配合提供信息。这一点在新剧场版系列中被更强地突显,以求在画面上达到更震撼的视觉冲击。
音乐:叙事表达的一部分
“音乐真是Lilin(人类)创造的文化的极致。”如渚薰所言,音乐在《EVA》中有着超然的地位,不仅仅烘托场景,有时更成为叙事表达的一部分。
鹭巢诗郎所作的背景音乐已是动画史上不争的名作,其将古典乐直接挪用的做法堪称神来之笔。主题曲《残酷天使的行动纲领》更成为长盛不衰的经典,二十多年来一直名列日本卡拉OK 的必点曲目。
有意思的是,从《残酷天使的行动纲领》《魂之轮回》《来吧,甜蜜的死亡》,到宇多田光为新剧场版谱写的《Beautiful World》《One Last Kiss》,从曲名、旋律到歌词,都能感受到明显的时代氛围变化:不再是面对末日的沉重,而是迎接新世界的轻盈。
更多EVA内容,请看《环球银幕》202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