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有着TVB质感,北美科幻片的硬核设定,日韩风独特的黑色恐怖基调。
从账面上来看,本该是满手好牌,到最后却打了个七零八落。
大结局来得有些猝不及防,所有悬念铺设,以及大量心理学桥段硬充软科幻。
看似高深莫测,实则却是无知者无畏。
如《午夜凶铃》般的惊悚氛围,让1000多人结束自己生命的禁曲《黑色星期五》,像极了欧美血浆大片的杀人面具。
高概念下的糅杂融合,看得出导演兼编剧的黄精甫,确实诚意满满,但结果他所想表达的多元化,在剧中却全部打在了空处。
前后矛盾,极为纠结。
这还是那位曾无比熟悉的cult片导演吗?
一位几十年坚持做香港本土化,不被主流商业电影所束缚,在小众领域里,肆意挥洒笔墨,无情鞭挞社会人心,纵情宣泄自我情绪的香港导演黄精甫。
目前第一季已完结的《天目危机》确实出自黄精甫之手。
刚开篇一把红色雨伞牵动人心,黑暗中的一抹鲜艳,直接把悬疑选项拉满。
镜头感和节奏都非常不错,只是对此我还是有些小失望。
因为我在剧中,看到了导演的挣扎与无奈。
抛去以前黄精甫所执导的合资片不谈,这部《天目危机》是他来内地发展的首部作品,满屏的商业化气息打破了他从事影视工作以来,不迎合市场的一贯宗旨。
香港电影市场已步入黄昏。
曾经辉煌的东方好莱坞早已成为过去,多年来香港演员青黄不接,影片产量逐年下滑,大导演们纷纷北上。
现在所谓的港片如《追龙》《拆弹专家》等,都已被同化成了如今的华语类型电影,早没了老港产的味道。
连那些商业片导演都没了饭辙,更何况这些在小众领域里匍匐前进的另类咖?
不管你是喜好还是施展个人天赋,首先你要解决的是温饱,如果连最基本的保障都没有,又何谈高风亮节呢?
目前cult类型影片已被压缩殆尽,受众越来越小,形势所迫,黄精甫也不得不在现实生活里低了头,步入了商业化大潮。
只是目前来看,他还是很难融入其中。
像《天目危机》这类有惊悚悬疑,推理解谜等多元素的剧集,并非是他不擅长,而是内地多重审查制度,让他难以发挥。
你可要知道,曾被列入香港五大血腥cult级惊悚电影的《复仇者之死》同样是黄精甫自编自导的作品,两者相较,论重口味,悬疑和虐心程度,可谓是天壤之别。
如果你说他不会讲故事,《复仇者之死》上来就把结局挑明,却能紧抓观众猎奇心理,你明明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但你还是会期待接下来发生那一刻的到来。
对于旧制度下社会边缘人苦苦挣扎的直白讨论和深层思考,黏稠血液加强版与触目惊心的剖腹取婴案,谴责的是深藏于暗河之下的“暴力”规则。
黄精甫是敢于批判现实,具有强烈个人风格的香港中生代导演代表。
是他为麦浚龙带去了黑暗题材的无限灵感,让他从冷色调音乐跨度到影视剧,两人相辅相成,互相成就,当然,没有《复仇者之死》也可能就没有了后来的《僵尸》
其实在《天目危机》中,黄精甫采用了如小说体般的叙事结构,多重模板都是套用了自己在cult领域所擅长的讲故事风格。
这就像在一大杯清水里滴入了一滴墨汁,它无法影响浑浊度,更无法激起波澜。
将其淡化的难以相容。
题材格格不入,前后相悖。
生硬地跳脱出剑走偏锋且富有争议性的拍摄手法,收敛了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风格化内容,黄精甫仿佛重新回到了原点,变成导演行当里的新手小白。
《天目危机》是他向现实妥协的作品,当他无法在粗俗夸张的亚文化中畅游时,创作灵感瞬间枯竭,甚至要拿软科幻来凑数,赶鸭子上架,力不从心。
不都说外来的和尚没水喝嘛,后来的和尚也一样没水喝。
黄精甫还没有找到内地审核红线的安全区域,即使用一锅香喷喷的大杂烩换来了高达7亿的网络播放量,和6个点击率冠军。
可颇为亮眼的开门红成绩并没有让他赢得一片喝彩。
这部剧“毁掉”了一位香港cult片导演。
如果黄精甫想证明自己除了cult类型以外,也能拍出好作品,那就要尽快熟悉内地观众喜好,摸清审核底线和游戏玩法,然后继续接受市场考验。
这就像紫金陈作品《隐秘的角落》把内地电影市场规则吃透了,即使是处女作也能轻轻松松带你起飞,接下来的路还很长,故事也有很多,就看你怎么讲了。